拜登弄巧成拙,美国隐患暴露,“亚洲小北约”初成形
美、日、韩峰会在戴维营召开,会成立亚太小北约吗?
伊朗被美国拉拢,影响中俄伊关系;
拜登绰号“拜振华”,助力中国完成产业转型
(资料图)
美日韩峰会召开,亚太小北约成立?
美日韩三国首脑会议还在美国的戴维营热聊,会出现一个亚洲版的“小北约”吗?
8月17日,美国媒体刊登一篇文章,标题为《美日韩戴维营峰会举办,中国非常担心“亚洲小北约”从此诞生》,文章援引美国高级官员的表态透露,这次峰会虽然不太可能产生一个正式的共同防御机制,但可能会就区域责任达成相互谅解,设立一条三方热线,在发生危机的时候进行沟通。
从美国官员的表态中不难看出,“亚洲小北约”不会在这场会议中诞生,但美国已经在为这件事做准备。
实际上,美国要想搞乱东北亚,目前最大的隐患就是日本,不同于韩国的盲目押注,日本始终有所保留。
此前7月,《华尔街日报》曾报道,日本在台海问题上没有对美国作出军事承诺,这表明一方面日本对中国仍然心存忌惮,另一方面日本也要维护自己的国际形象,以免引发周边国家的不满情绪。
其实不光我们,在东北亚地区,一众国家都对日本曾经在二战时期犯下的罪行历历在目,对日本也并不信任。甚至连美国也见识过日本二战时期穷兵黩武的野兽行径。
我之前看过一个二战的纪录片,当时一个美国大兵说,他曾经在太平洋岛屿上跟日本兵正面肉搏过,日本兵真是疯狂,宁可自己切腹自尽也不承认自己失败。
所以,对于美国来说,每个太平洋小岛都意味着一场血战,最后为了减少伤亡,美国给日本丢了两颗原子弹。
日本还没有从二战的邪恶形象中缓过来,在军事上是比较谨慎的,那么美国举办这次戴维营峰会,大概率是要给日本做思想工作,向岸田文雄施压,逼迫日本反华。
日本能扛住压力吗?
我认为很悬啊。日本这个民族,每当国际局势紧张时,就非常倾向于赌国运,现在美国打压中国,日本经济也不景气,因此,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,日本不太可能继续隐藏称霸亚太的野心,大概率会跟美国彻底同流合污。
今年北约峰会召开时,就曾讨论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,那就是北约要在日本东京设立联络处,但是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成员反对,此事才无疾而终。
但美国必然不会善罢甘休,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,同时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军事载体,华盛顿一定会想方设法,将日本与美国霸权的命运捆绑在一起。
美国要想统治世界,下一步举措就是强化西太平洋霸权架构,拉近美国与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、菲律宾等国的关系,组成一个反华同盟,这个组织可以不叫北约,但性质不会变,那就是以反华为目的。
最终,美国将会把欧洲地区的北约和亚太地区的霸权框架相融合,形成一个“球约”,既能围困中俄两国,又能帮助美国稳固统治地位。
这次美日韩三国峰会,就是为了解决日本这个隐患,继日本政府喊出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之后,美国正在推动日本介入东北亚的半岛问题,一旦美国达成图谋,日本将会彻底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代理人,华盛顿的西太平洋霸权框架将得到大幅强化。
美伊达成协议,伊朗疏远中俄?
拜登的确是打冷战的一把好手,为了对付中国,在世界范围内拉帮结派,鼓捣出一系列小圈子,美日韩同盟只是其中之一。
而在另一边,美国为了对付中俄两国,甚至已经与伊朗和解,伴随着美国和伊朗达成协议,伊朗接下来恐怕要疏远中俄两国。
据海外媒体报道,美国已经和伊朗达成协议,互相释放战俘,同时,美国还同意解除对伊朗6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冻结,双方打算进一步重启伊核协议。
美国与伊朗的和解,是一件大事,因为伊朗作为中东强国,拥有强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,早在上世纪,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就曾发出警告,他认为如果中国、俄罗斯、伊朗三国组成反美同盟,美国霸权就会受到威胁,足以见得,伊朗的重要性,在某种程度上足以与中俄两国比肩。
伊朗靠近美国,主要还是经济因素在发挥作用,伊朗常年受到美国制裁,经济环境非常糟糕,因此许多伊朗人都反对与俄罗斯靠近,要求和美国搞好关系,促进经济繁荣,所以,哪怕伊朗政府再不情愿,也必须与美国交好。
伊朗与美国和解,是否意味着伊朗会疏远中俄两国?
毫无疑问,是的。受到影响最深的,还是伊朗和俄罗斯的关系,伴随着美伊和解,伊朗一定会逐渐与俄乌冲突划清界限,不再向俄罗斯出售武器。
至于伊朗与中国的关系,影响不会很大,因为中国毕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市场,也是伊朗最大的国际客户,看在钱的面子上,伊朗不会卖掉中国。
除了会影响俄乌局势以外,伊朗与美国和解,也会让中东地区的地缘格局受到重大影响,此前美国在中东太过多余,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对美国有好脸,连以色列都想靠近中国,足以见得,美国在中东处境尴尬。如今,美国和伊朗和解,那么美国将仍有机会影响中东。
但是美伊关系也并不是毫无隐患,伊朗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国,但以色列已经吞并了太多巴勒斯坦地区的领土,在这个问题上,如果美国支持以色列,伊朗还是有可能和美国闹翻,所以,美伊关系并不稳固。
实际上,美伊关系就是一个轮回,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主张坚决打击伊朗,他还推动了暗杀伊朗精神领袖苏莱曼尼的恐怖活动,那是美国和伊朗关系的一个谷底。如今美伊和解,也是在为下一次闹翻做准备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当然,拜登满世界拉拢盟友,劲儿用了不少,表面看倒是得到了一众小弟的声援,但实际上,达到目的了吗?
我跟咱们几个网民聊天,他们给美国总统拜登起了个绰号,叫“拜振华”,据说原因很简单,拜登上台后,推出的许多政策,反倒让中国受益,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。
这就很难不让人怀疑,拜登爱的到底是哪个国。
脱钩适得其反,中国因拜登政策受益
比如我看8月16日,英国《经济学人》周刊的发文,里面说拜登政府推动对中国去风险化,让美国增加了从墨西哥、越南等国的进口,但实际上这些新兴制造业国家都先从中国进口核心元器件,再加工以后再销往美国,相当于二道贩子。
所以从整体看,拜登的贸易政策不仅没能让美国摆脱对华依赖,反而让其他新兴制造业基地也更加依赖中国。
拜登弄巧成拙,反而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影响力。
我同意经济学人的说法。咱们有句老话,火小了,一吹就灭,火大了,越吹越旺。中国的制造业就是团火,火焰足够大,韧性足够强。所以拜登贸易战这阵风不仅没吹灭我们,反而给我们加了把柴,加快了我们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步伐。
首先,产业升级必然会触动传统利益,一些低端制造业会面临外流的压力。但从大周期上看,每一个经历工业化的国家都要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,不仅要掌握越来越多的核心科技,还要逐步把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。
其次,那些转移到越南、墨西哥等国的制造加工厂,也无法孤立存在,它在生产环节必须依托于整个供应链,也就是说,那些转出中国的部分制造业,仍然强烈依赖中国。
于是,就发生了《经济学人》杂志所描述的一幕,美国的对华依赖没有减轻,反而让更多国家依赖中国。
用中国的话来说,拜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本来想打压中国经济,没想到却推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走出去。
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,比如拜登推出《通胀削减法》就让自己的盟友欧盟叫苦不迭,前段时间欧盟派出马克龙想说服拜登,但拜登没同意,欧盟只能选择反制,并转头加强了跟中国的经济合作。
还有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,拜登本意是要打压中国半导体发展,扼杀中国产业升级,但美国对高科技产品的禁运,反而促使中国不得不放弃“造不如买”的选项,让中国自主高科技产业拥有了生存空间。
拜登总是弄巧成拙,怪不得网民们戏称他“拜振华”了。
当然,调侃归调侃,美国现在打压中国力不从心是真实的状态,毕竟他态度傲慢,只是色厉内荏,隐藏不住内部的动荡不安。
美国已被埋下定时炸弹?
我看8月17日,香港媒体有一篇文章,点明美国暴露隐患。拜登政府抛弃基辛格时代的现实主义外交,重回意识形态主导的价值观外交,误以为美式民主可以征服全世界,而且还穷兵黩武,以为一切可以靠强大的武力解决。
但这其中有个致命的问题,华盛顿却忽视了,那就是美国的内政,这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。
确实,美国的内部问题很严峻,就在最近,美国夏威夷还烧起一把大火,而政府在处理这场灾难时态度模糊,美国社会因此爆发一场信任危机,许多民众认为,夏威夷大火是美国政府和资本财团的阴谋,目的是掌控当地人拥有的私人土地,无论真相如何,可以确定的是,连美国人民都对他们的政府充满恐惧。
另外,政党斗争、枪支失控、价值观分裂、毒品泛滥、性别认同、贫富分化、种族问题,都是社会顽疾,一点就着的状态。
还有安全问题,“零元购”大家都见怪不怪了,不法分子去超市抢劫已经明目张胆,头上连一条丝袜都懒得带,许多商店被迫只能给商品上锁,才能免遭洗劫。
在这种营商环境下,美国经济还能持续向好发展,可以说全靠美元霸权撑着。
拜登政府也不是没做工作,但方法错了。他没有能力解决内部问题,转而“内病外治”,想把国内危机转嫁到国外,利用霸权,把冷战模式复制到当下,把中国当靶子。
这显然已经步入歧途,当初美国之所以能够赢得美苏冷战,有个关键原因,就是当时美国制造业足够发达,国内也有强大的向心力。
当年的美国,跟现在的我们一样,拥有世界工厂的名号,美国能够为本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人民提供充沛的物资,相比之下,苏联人口较少,工业和商业都弱于美国,也基本跟世界没有经济上的联系,两边阵营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巨大悬殊的。
社会的稳定帮助美国赢得了美苏争霸,也让美国成功坐稳世界霸主地位,但可惜的是,自从苏联解体以后,美国就朝着错误的方向一路狂奔。
时至今日,美国的贫富悬殊已经到了一个极为夸张的境地,数十万人民在城市街道上搭帐篷,沦为流浪汉,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,各种矛盾也就随之而来。
拜登错误地把美国赢得美苏冷战的原因总结为价值观的胜利,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意识形态对立,把美国拔高为人类灯塔,但事实却完全相反,美国人民正在质疑他们的政府,是否只为背后的资本服务。
我感觉,老拜登漠视美国最严重的内部问题,一边把头埋进沙子里当鸵鸟,一边把屁股上的羽毛竖起来展现给世界,他艰难地维护着帝国最后的颜面,但当鸵鸟当然挽救不了帝国末路的命运。
标签: